时间: 2025-06-29 00:57:53 | 作者: 瓜子炒货机
“第一犁开动,新一年的希望就来了,今年准是丰收年。”“北斗导航系统太牛了,垄向角度、作业速度等数据全在一块屏幕上显示。”“机械化种植效率线公顷地。”走进宁江区善友镇树君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田间,大型免耕机在黑土地上穿梭作业,农机手熟练地操控设备,将土地翻整得深浅一致、土块细碎。满载种子、化肥的农用车整齐地停靠在地头,社员们的赞叹声此起彼伏,纷纷感慨大型机械与北斗导航系统为春耕带来的便利与高效。
眼下正值春耕关键时期,在松原广袤的田野上,免耕机、播种机等大型农机协同作业,宛如“春耕铁巨人”,在黑土地上勾勒出一幅“人勤春来早,机耕第一犁”的繁忙图景,以科技之力筑牢全年粮食丰收根基。
“免耕机安装北斗导航系统后,驾驶员在驾驶舱内就能实时掌握播种情况。屏幕上不仅显示垄向角度、作业速度等数据,还能精准定位,如果出现播种不均或机械异常,系统会及时反馈。方向盘可自动微调轨迹,确保垄向笔直、垄距均匀。”树君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袁东贵说,“过去种地靠经验,现在完全凭数据。北斗导航系统实现无人驾驶,不仅节省人力,还能24小时连续作业,大幅度的提升春耕效率。”记者在控制面板上看到,种子精确到颗数,株距、行距精确到厘米,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科技的力量正在让黑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不是一句口号,合作社180多公顷土地,3台免耕机同时作业,10天内完成播种。我们不断加大农业科学技术投入力度,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机械和种植技术,推动农业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方向发展。”袁东贵说起这些新设备,满是自豪。
眼下,春耕正在长岭田野上如火如荼地展开,与以往不同的是,科技的作用在田间地头愈发凸显。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墒情、智能装备监控、各种智慧灌溉设备齐上阵……慢慢的变多的“黑科技”被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传统农耕的“汗水模式”正被科技力量悄然改写。“春耕前的几场春雨,改善了春耕期间土壤墒情,湿乎乎的土壤特别利于玉米播种。4月25日,我们利发盛镇正式开犁春种,免耕播种玉米12.5万亩,预计在5月中旬完成全部种植。”长岭县利发盛镇副镇长窦丰博一边说着,一边掬一捧黑土在手中捻一捻。
免耕机轰鸣着翻起黑色土壤,农用车满载化肥、农药穿梭田间路。村民弯腰播种,将希望埋进这片苏醒的土地。“免耕播种是保护性耕作技术,实现农业种植的节本增效。”利发盛镇建设村村民徐景涛说,“科技种田让种了一辈子土地的农民直观感受到机械化作业的高效与精准,深刻认识到保护性耕作技术在保墒、节本、增效等方面的显著优势。”
科技赋能,让农业生产更高效。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今年我市播种面积1618.4万亩,其中玉米1321.9万亩、大豆79.1万亩、水稻196.2万亩,其他农作物21.2万亩;各类作物种子6万余吨,底化肥64万吨。
黑土地上机械轰鸣,一粒粒种子在农机的作业下被精准播撒,每一个忙碌的身影都寄托着农民对丰收的殷切期盼。
“良种、良技、良田,是我们增收致富的法宝,水肥一体化的推广应用,既提高了灌溉效率、节约了水肥,又实现了粮食稳产增产。”袁东贵说。
无独有偶,在乾安县大遐畜牧场农业公司的数万亩良田里,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设备也正在高效作业。“过去春耕看老天脸色,现在靠科技当家。”公司CEO刘启雷说,“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玉米播种,主要以鲜食玉米和普通玉米为主。鲜食玉米在4月10日开始播种,采取批次种植,预计在6月中旬完成全部播种。鲜食玉米分为速冻玉米和塑封包装玉米,收益高于普通玉米。我们抓住鲜食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机遇,通过产业链升级,将鲜食玉米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发展增长点。”
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与农业生产的融合,让科学种田成为可能。不仅如此,智能化灌溉技术在这里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让我们尝到了一体化浇灌的好处和甜头,有效提升农田精准化管理上的水准,同时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基础。”刘启雷说。
从“靠经验”到“靠数据”、从“靠天吃饭”到“”,智能化实践正在松原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扎根生长,在黑土地上书写着新一年的丰收篇章。
科技赋能,春耕无忧。我市农业农村部门始终格外的重视粮食安全工作,抓住春耕生产的有利时机,聚焦关键重点,早谋划、早部署、早落实,全力把好春耕生产“第一关”。全市各级农业技术人员开展农业科学技术培养和训练,推介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截至目前,全市共开展各类培训指导350期、培训近11万人次,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面积246万余亩;多部门联合集中开展春季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劣农资等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目前,全市累计出动执法人员550余人次、车辆170余台次,有效维护了市场秩序。
“你看这稻苗长得多好,今年肯定丰收。”走进前郭县红光农场有限公司第三作业区张海涛家的育苗大棚,夫妻俩的交谈声传来。棚内稻苗破土生长,一片生机盎然。自动化灌溉系统、数字化温湿度调控设备等科技设施一应俱全,四处分布的传感器实时监测环境数据,让大棚实现智能管理。只需轻轻按下遥控器,就能精准控制水肥,为稻苗生长提供最佳条件。
“原来是靠天吃饭,现在是靠地赚钱。俗话说,一亩棚抵十亩田,一年四季都生钱。这几年,农闲时参加农技培训班,也在网络上学习农业知识,咱也是‘新农人’了,大棚先育苗再栽培黄瓜,两茬种植都赚钱。”张海涛的妻子说。
农业现代化,重点是科学技术创新,也在于人。应用“新农具”,离不开懂技术又通农业的“新农人”。
“查干花传统种植就是玉米,增产增收如何见成效?这是我经常在思考的问题。”说起如何通过农业种植致富又助力乡村振兴,前郭县查干花镇乌兰花村返乡创业大学生于胜利,以“新农人”的身份投身于农业发展的浪潮中。
“没经验就去学,没想法就去看,没项目就去找。我前前后后调研了很多地方,多次对比与乌兰花村土壤相近的村屯种植结构,最终确定种植红薯。”于胜利说,“种植红薯每年亩产值9000元,经济收益较好。现在有5户村民跟随我一起种植红薯,总面积超过420亩,收入十分可观。”
春日的松原,处处涌动着澎湃的春潮,一幅幅热火朝天的劳作场景映入眼帘。黑土地上的“新农人”们以农业高水平发展为目标,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
在春耕生产一线,农业科学技术引擎正积蓄动能,为农业生产提供强有力支撑。前郭县农垦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珍宝们”在第十四届广东现代农业博览会登台亮相。“此次我们携带特色农产品亮相东莞,通过好物展示和品牌推介,精准产销对接,将前郭农垦‘土特产’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前郭农垦农业综合服务分公司郭文静说。在农博会的展区及电商直播间,各式各样的“土特产”整齐排列,吸引了“线上+线下”众多采购商和消费的人的目光。
每一粒精准播下的种子,都蕴含着科技的力量;每一台高效运转的农机,都跳动着时代的脉搏——这或许正是“中国饭碗”越端越稳的底气所在。松原正通过机械化、科技化、人才化的创新实践,回答着“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种什么”的时代命题。田间地头上,农民群众怀揣着对新一年的憧憬,争分夺秒抢抓农时翻地播种;温室大棚里,“南果北种”开花结果,特色蔬菜抢“鲜”上市;平畴沃野间,每一寸希望的土地都被唤醒,一桩桩、一件件农事有序开展,共同勾勒出一幅活力满满的“春日农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