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炒货机

产品展示

联系我们

元宵节里的非遗传承:一碗百年元宵吃出老福州团团圆圆的祈愿

时间: 2025-04-11 00:51:48 |   作者: 板栗炒货机

产品概述

  好吃,有嚼劲,一碗6粒……在福建福州的坊巷老铺内,藏有这样一味元宵,老福州们一吃便是100多年。

  它是福建省级非遗——耳聋伯元宵。这一碗元宵,包裹的不只是一份甘旨,还有闽都文明的源源不绝。

  据耳聋伯元宵第三代传承人林英德介绍,这门手艺创始人是他的祖父林炳祥,生于清光绪年间。林炳祥曾挑着担子在福州台江苍霞一带的码头和街巷卖了30余载元宵。可是,直到林炳祥之子林桂芳接手这一行当,“耳聋伯”的名声才逐步远播。

  “父亲因年岁尚轻时就耳背,所以虽然店名叫‘桂芳元宵店’,但熟客都喊他‘耳聋伯’。”林英德回想,其父林桂芳经常跟从闽剧戏班子“行走江湖”,在宾客盈门的戏院中,上头唱着闽剧,下边卖着元宵,也便是福州话说的“卖戏坪下生意”。一朝一夕,“耳聋伯元宵店”的生意便兴旺起来。

  据了解,林英德曾一度将店名注册为“英德元宵店”,但人们仍是习惯称它为“耳聋伯元宵店”;到了2011年,第四代传承人林威正式接收“耳聋伯”,传统的磨浆和手艺制造技艺通过探索,采用了机械电磨并辅以物理降温,确保在口感不变的情况下,制造功率的全面提高。

  这碗耳聋伯元宵终究藏有什么奥妙,让老福州记忆犹新?正月十四,在苍霞新城的“耳聋伯”老铺内,林英德边揉皮“炫技”边介绍,元宵皮由“湿米荠”制成,它以七分糯米、三分粳米混合后水浸一下,直至变成米浆,储于米袋中,压干成为“生荠”;这以后,将部分“生荠”在开水中煮熟成“熟荠”。这样,生熟“荠”混和研揉,才能够做到不干不软,又不粘手的作用。

  “不只皮要好,肉也要好,咱们用的是新鲜的猪后腿肉。”正说着,林英德便将“荠”搓成小团,用右手的拇指与食指,旋转捏出小袋形,再将小筷夹上肉馅填入袋中,最终袋口对压再一折,这形似小木鱼的元宵丸就包成了。

  “耳聋伯元宵的酱香滋味,给人一种香而不腻、耐人寻味的感觉”“我觉得皮很Q弹,口感嫩滑不粘齿,肉馅紧实,汤汁也很晶莹剔透”……元宵节前夕,“耳聋伯”老铺门前早已排起了长龙,来来往往的行人都等着端上一碗暖洋洋的元宵。

  每当元宵佳节,老福州总爱找“耳聋伯”买些元宵丸。这小小的元宵,承载的友情早已超过了“吃”,里边更藏着福州人对团圆的祈愿。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